又有人声音被“偷”了。
近日,《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国语配音演员武扬在社交平台公开发声,称被某财险广东分公司“非法克隆”声音制作视频,并公开发布在其官方账号。
武扬发声后,该保险公司官方账号下架视频,自称是视频制作方的一家工作室表示愿意协商解决。
法治网记者调查发现,如今此类声音克隆现象非常普遍,几乎在各大视频平台,都能找到演艺明星和IP角色的AI翻唱及AI拟声视频。
“声音克隆”类软件频遭投诉,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
记者查询发现,随着AI声音克隆技术的普及,当下流行的AI软件工具不少都有此类功能,网上关于如何使用相关网站/软件的教学视频,也是应有尽有。
不过,在众多此类工具中,也不乏有用户使用后受骗的例子。记者在黑猫平台搜索“声音克隆”发现,有多名用户曾对此进行投诉。
展开剩余84%比如,有用户投诉称,克隆的声音效果差,收费不合理;有人称买了一个月会员,但仅用了一天就不能用了,客服也联系补上;更有用户称,自己交了57800元却被坑,软件存在严重缺陷。
同时,记者在裁判文书网中查询到今年6月的一起民事案件,原告的诉求同样是克隆声音效果差,要求返还6980元的服务费。
对此,《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表示,消费者若因AI拟声或换脸广告受骗,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商家构成欺诈,要求退一赔三。
该法第55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AI拟声”彰显“科技向善”,也暗藏滥用风险
客观来说,AI克隆声音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科技向善”理念的体现。
比如,今年5月12日,北大学生、AI博主“陈吐翡”曾发布一条题目为“泪崩!我用AI留住了爷爷的声音”的视频,在视频中,她示范如何克隆爷爷的声音,“他不是百分百的爷爷,但偶尔,他会蹦出一句特别像爷爷会说的话,我知道这不是他,但我忍不住想多听听。”陈吐翡说。
网友评论“博主太感谢你了,两年了,终于又一次和妈妈联系上了”。
不过,当“科技慰藉亲人思念”的同时,这种AI以假乱真的技术,也暗藏了被滥用的风险。此前就有多家媒体报道过,多位名人都曾被AI拟声换脸打广告,做直播带货,欺骗消费者。
比如,新京报曾报道仅需几元可随意模仿明星声音,商家用AI克隆刘晓庆的声音悄悄带货。南方日报报道过全红婵及家人的声音被AI合成冒充带货,等等。
随着“AI换脸拟声”乱象日益突出,社会各界呼吁对此加强监管和治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就纷纷建议,加强治理AI换脸拟声。
对此,马丽红律师表示,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01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对于名人而言,其声音、形象等属人格权利,其可起诉侵权方侵犯肖像权、姓名权或声音权益。
具体来说,即未经授权被 AI 拟声换脸用于广告,名人可要求侵权方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此种情况下,可先向侵权商家、发布平台发律师函,若协商无果,可收集侵权证据,如侵权视频链接、传播范围数据等,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经济赔偿,如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还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发现自己声音被“偷”,受害者该如何维权?
实际上,配音演员武扬的声音被“非法克隆”制作视频并不是个例,据中国法院网,2024年4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开庭宣判了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原告获赔经济损失25万元。
本案中,原告殷女士是一名配音师,她偶然间发现一些短视频平台用户发布的视频中,使用了基于她声音制作的AI配音。令她感到奇怪的是,她从未授权任何个人或公司将自己的声音进行AI化。殷女士认为自己的声音权益受到了侵害,于是将涉事者起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尽管已有这方面判例,但现实中,仍有很多网友不清楚AI克隆声音的侵权边界,即什么情况下使用AI克隆的声音会构成侵权?普通网友该如何判断这条“红线”在哪里?
对此,《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泰和泰(南京)律师事务所唐唯律师分析指出,“判断是否构成侵权的关键,在于通过AI克隆创作出的声音是否能够识别出声音所属的特定自然人。如果能使一般社会公众或者相关领域的公众根据其音色、语调和发音风格,关联到该自然人,则该声音可以被认定为具有可识别性,具有可识别性是声音权益作为法律保护的前提条件。”
那么,作为被侵权者,一旦发现自己的声音被非法克隆使用,又该如何有效维权呢?
唐唯律师表示,如果发现自己的声音被非法克隆并使用,可以在固定好证据之后,先通过发送律师函的方式要求对方停止侵权,也可以直接以人格权受到侵犯为由提起侵权之诉,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这条法律规定是起诉的法律依据。”
“AI时代,需要高度警惕利用AI技术进行侵权的行为,概因其成本低、传播快,影响范围广泛。”马丽红律师建议,如果发现被侵权,首先要固定证据,比如录制侵权视频、保存包含侵权声音的网页截图、记录传播渠道及范围等。因为这些证据是后续维权的关键,能证明侵权行为存在及造成的影响程度。其次,可向侵权方发送律师函,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同时也可向视频发布平台投诉,依据民法典中对自然人声音保护参照肖像权保护的规定,平台应及时处理。
来源:法治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于:云南省线上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